眼睛是人们感知视界的重要器官,被称为“心灵的窗户”,可接收70%-80%的外界信息。因此,关注眼健康,爱眼护眼,是我们感知五彩缤纷视界的重要前提。
视力模糊、视野变形、有漂浮感……不少人将其视为视力下降的正常表现,然而情况却并非这么简单。这些症状如果不加以重视,患者可能会面临长久性失明的风险[1]。这类疾病有一个统称——眼底病。
目前,眼底检查包括多种方式,如眼底照相、直接/间接眼底镜检查、前置镜检查、OCT等。其中,眼底照相具有高效、方便、快捷的优点,通过拍照即可直观展示眼底情况,医生可据此快速诊断各种眼底疾病,提高诊疗效率。
一、什么是眼底?
桂林爱尔眼科医院副院长韦礼友介绍,眼底位于眼球后方,包括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乳头、视神经纤维、视网膜血管、黄斑部)、脉络膜。眼底如同照相机的底片,在视觉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眼底病是导致视力不可逆损害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眼底照相的原理
眼底照相机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光学系统将眼底图像聚焦到图像传感器上,然后通过计算机进行处理和显示。拍摄时,患者坐在相机前,头部支撑在特定的头部支架上,镜头则对准眼睛,拍照即可,其操作简单、快速出片。
三、眼底检查的作用
1.眼底疾病早发现、早医治
通过眼底照相检查,不仅可筛查高危人群眼底疾病,而且可早期发现无明显症状的视神经病变、视网膜病变、血管疾病(如动脉硬化、视网膜出血和渗出)、黄斑病变等。做到早发现、早医治,及时干预,预防严重致盲性眼底疾病的发生与进展。
2.全身疾病可监测、可预防
眼底血管是人体能直观看到的血管,可通过眼底照相观察眼底血管状况,从而反映出全身血管的健康状态,因此,眼底检查能间接反映全身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肾病、血液病、颅脑疾病等。
四、眼底照相适用人群
1.健康人群
不同年龄阶段筛查间隔时间不同,40岁以上人群可每年检查一次眼底情况;40岁以下人群可每2-3年检查一次眼底情况。
2.高危人群
患有高度近视、高血压、糖尿病、血液病、肾病、高血脂等疾病且无明显眼部症状的患者,需定期每半年至一年复查一次眼底情况。若存在轻微病变,可早发现、早医治。
3.眼病人群
检查人群包括已患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高血压视网膜病变、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老年性黄斑变性、脉络膜新生血管、高度近视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血管炎、视网膜动/静脉阻塞、视神经病变、青光眼等患者。随诊时机需根据具体病情程度及医治情况而定。
总结
1.眼底照相逐渐成为眼科常规检查项目,不仅可早期发现各类型眼底疾病,还可以根据眼底血管情况评估全身健康状态。
2.建议各个年龄段人群都应提高眼底检查的关注度。
3.若出现视力下降、视物变形、视野缺损、眼前黑影漂浮、眼前闪光感等情况,应及时医院看诊。
文献来源:
[1]侯佳欣,韩金序,张瀚允.“拖不起”的眼底病[N].健康时报,2024-09-10(003).DOI:10.28434/n.cnki.njksb.2024.000191.
温馨提醒:如您需了解更多详细信息,可以通过电话、网络、微信等便捷渠道向我们咨询,并能通过微信公众号在线挂号,桂林爱尔眼科医院医生将给予您详细的解答! 请不要耽误,及时和我们的医生沟通,以便于早日恢复。
特别声明:
本文仅作健康科普,不用于任何商业广告目的,不代替医院的检查和治疗。如有相关疾病,请及时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谨遵医嘱。